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分工和福建省市场监管局重点工作部署,经研究,制定《宁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宁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3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工作要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市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以及全国、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服务新发展格局,立足“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堡垒,深入推进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准入便捷、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牢牢坚守安全底线、提升质量高线,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宁德市场监管工作新篇章。
一、以疫情防控为重点,持续强化人物同查和人物同防
1.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联合商务、卫健部门共同落实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专班牵头职责,全面落实“三全、四证”管理措施,深入推进集中监管仓建设,严防进口冷链食品疫情输入风险;组织做好冷链食品“一条线”人员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对一线监管人员要应种尽种,切实保障一线监管人员安全。
2.强化防疫物资生产能力储备,针对具备资质的2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积极开展检验检测,严格把控产品质量;针对具备生产能力的42家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加强生产和管理流程指导,帮扶其保持生产能力,确保一旦疫情复发,能迅速恢复生产满足全市需求。
3.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配合商务部门督促商超、酒店、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落实疫情防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测温、验码、“一米线”、戴口罩、消杀等防控要求。
二、以构建大市场为抓手,持续激发创新潜力和市场活力
4.深化企业开办“一窗通办、一日办结”,实行新开办企业联动响应服务机制、免费刻章以及银行网点代办服务模式;推动“跨省通办”“省内通办”,落实宁德与衢州“跨省通办”,积极探索“异地代收代办”;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证照同办”改革,力争2021年底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
5.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进中国(宁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于8月底前建成,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完善“知创宁德”平台建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全市专利申请授权增长1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跻身全省前列。
6.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若干措施及各项知识产权奖补政策,积极培育省、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扎实做好专利导航,为我市重点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延伸、拓展提供决策参考;深入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保险助融”工作,不断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7.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培育贡眉、寿眉等地理标志商标,密切跟进“宁德时代”商标注册事宜;动员地理标志使用企业加入“0593宁德号”,助推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加强商标印制企业、商标中介机构监管,规范商标使用及商标印制行为。
8.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力度,建立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人才库,查处、曝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规范经济竞争秩序;开展重点企业合法权益“护航行动”,建立商业秘密保护示范企业、示范基地3-5家;全面深化公平竞争审查,完善“双审查”和定期抽查通报机制,及时纠正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9.积极稳妥推进2020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工作,推动年报事项“多报合一、信息共享”;完善信用修复机制,畅通企业信用修复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共享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市场主体信用分类差别化监管为目标的新型监管模式。
三、以推进大质量为导向,持续优化质量基础和质量服务
10.落实政府质量激励制度,跟踪第七届省政府质量奖评选进展,力争2家企业进入现场评审,1家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或提名奖,组织做好第四届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
11.以东侨区工业企业为试点,整合质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资源要素,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新增企业首席质量官80名以上。
12.深入实施标准领航工程,以锂电新能源、白茶等优势产业为重点,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标准化工作组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0项;积极培育高质量标准,争创省标准贡献奖;稳步推进3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4个省级农标示范区和2个标准化工业(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标准话语权。
13.强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对照《福建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基本要求》,进一步补缺补漏,力争全市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项以上;积极对接中铝东南铜业、宁德时代、上汽基地等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指导企业建立最高计量标准;进一步下调计量检定和产品检测收费标准,切实为企业减负。
14.发挥认证认可作用,加强对认证活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切实规范认证行为;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养殖产品无抗认证等工作,强化认证结果运用;以福鼎白茶为重点,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15.市计量所、市质检所、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市食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市工许审查中心要持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加大技改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水平。
四、以实施大监管为基础,持续提升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
16.深入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扩大“一品一码”追溯主体覆盖面,拓展“一证通”试点范围;强化食品监督抽检,按时完成全市全年13700批次抽检任务;扎实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底线。
17.全面实施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工程,探索中心城区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争取将米面制品、豆制品、卤肉制品纳入中心城区集中区统一监管;建成福安穆阳线面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培育福鼎小吃和古田红粬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立市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30个,逐步打造富有宁德特色的小作坊品牌。
18.开展高风险餐饮服务单位色标管理工程,以学校食堂、大型以上餐馆和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为重点单位,以加工、烹饪间(区)、专间、清洗消毒间(区)、食品库房等为重点区域,以粗加工清洗、贮存、切配、烹饪、备(分)餐间、餐饮具消毒等为重点环节,对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加工用具、盛装容器和从业人员工作服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防止食品交叉污染和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创建30家省级“明厨亮灶”示范单位,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19.实施食品安全助农行动,着力抓好农村市场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以及农贸市场监管,通过整治主体资质、整治场所环境、整治生产经营过程,全面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抽检、快检结果运用,实施食品安全绿标(合格品标识)管理;扩大农村集体聚餐责任险覆盖面,着力化解风险隐患。
20.开展大黄鱼“畅游”行动,联合各县(市、区)政府、东侨管委会以及农业、海洋渔业、公安等部门,实行养殖大黄鱼全链条监管。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投入品、人用药和养殖用药监管;实施预检制度,加贴检验合格标识方可流入市场;完善准入准出衔接机制,加强监督执法、抽检监测,严把加工、收购、生产经营等各环节质量关,推动我市养殖大黄鱼走出本地、走向国外,“游”得更远。
21.深入推进闽东药城合作备忘录落实落地,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药企发展难题;加大药品抽检力度,确保完成国抽、省抽、医保中标药品等抽检任务;强化涉疫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抓好药品(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障公众用妆安全。
22.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隐患清单和闭环机制,消除监管盲区;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检验检测方式,提升电梯质量安全水平;点对点为“四梁八柱”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快速检验、风险评估等特种设备服务,指导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压力管道生产企业做好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取证工作。
23.打造海上养殖塑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立已下水塑胶产品质量定期跟踪监测机制;组织开展重点产品风险监测和分析研判处置工作,加强基本民生和风险易发产品,特别是口罩等防疫用品、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监管。
24.强化广告导向监管,继续深化违法广告“随手拍”活动,进一步拓宽虚假违法广告投诉举报通道;开展违法违规商业营销宣传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借庆祝建党100周年等名义从事商业炒作牟利行为;谋划创建省级广告产业园,构建新型广告产业生态圈。
25.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涉黑涉恶线索摸排;加大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力度,维护市场和谐稳定。
26.强化合同行政监管,以房地产业、汽车消费类、住房租赁、校外培训机构等行业为重点,开展不公平格式条款专项整治。
27.努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推进12315热线以“双号并行”的方式纳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统一管理;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深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8.加强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教育、燃气、建材、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违法行为;紧跟民生热点,依法打击天价茶、天价烟酒和高价野生黄花鱼等价格领域违法行为,从严整治教育乱收费现象;发挥“双打”办职能,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全面落实反走私和“扫黄打非”工作职责,从严从重打击成品油走私、冻品走私等违法行为,推动成品油质量提升。
29.全面推进法治机关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以及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持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信息公开,力争清单梳理完成率、监管行为主项覆盖率、不合格项清理率均达100%。
30.持续强化队伍建设,开展党史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宁德市场监管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